(天山網資料圖片)
  天山網訊(記者李建蘋報道)您知道白天鵝的傳說嗎你聽過迦薩甘創世神話嗎您知道放牧的全過程及其中的辛苦嗎您見過曾經從您身邊默默走過的那位眼神單純、臉色黝黑的哈薩克族婦女在夏牧場的笑靨嗎想知道,就來昭蘇縣喀夏加爾鎮哈薩克民俗文化館吧。
  一個人均收入不到萬元的鄉鎮會建起投資5位數的文化館!然而,當您知道這個文化館所在地是哈薩克族世代生活之地,但許多哈薩克族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史,您是不是也會很遺憾,也會萌生出建文化館的想法當您知道每天都有村民來這裡,還有更多陌生的面孔從文化館出來,他們都對哈薩克民族的前世今生、文化性格發出嘖嘖贊嘆時,您會多麼欣慰。當您知道文化館忽略個性、張揚共性的那份恰到好處時,您會感嘆建設者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良苦用心,您會對哈薩克民俗文化館大廳中刻著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幹事漢斯·道維勒的名言——“穿越文化、地理、政治的界限,讓人類實現更深層的相互理解”產生共鳴。
  從昭蘇縣城向南,33公里後是喀夏加爾鎮,哈薩克民俗文化館就在這裡。
  值得一提的是,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的哈薩克民俗文化館原是上世紀80年代農機站的廠番廠房使用8年後於1990年關同一直廢棄,今年才在哈薩克民俗文化館的掛牌下舊貌換新顏。
  哈薩克民俗文化館大廳東牆是用哈薩克、漢、英三種文字對哈薩克民族的介紹,包括哈薩克族分佈情況、歷史簡介、部落系譜、信仰、醫葯衛生、文學、文字、節日等,另外還有歷史名人展示介紹,西牆是哈薩克族歷代書法家的作品。昭蘇縣出產奇石和玉石,因此,牆壁的下方設有奇石展。
  大廳西面的門楣上刻著蒼勁的“時間跨越3萬年”。第一間房是草原文化展,有亞洲和歐洲的兩個草原造型,酷似浮雲,契合了哈薩克族對雨的希冀。房間從東到西的牆壁上是岩畫複製品,有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出土的。旁邊是衣食展廳,展示的是哈薩克族服飾、美食及用具。
  遷徙之路展廳頭頂的燈為車輪造型,牆壁的畫從春牧場開始,四季轉場盡收眼底,有駝幫、接風風俗、臨時休整等場景。展廳給予夏牧場的空間最多,因為這是牧民最快樂、最安逸的放牧時段。這個季節,男人們一起舉行馬上拾銀元、叼羊、賽馬等活動,女人們則擀羊毛氈、繡花毯、做芨芨草圍簾,男女阿肯彈唱、阿依特斯對唱,在這裡都有展示。
  馴鷹是哈薩克族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鷹被稱為是“藍天上最終的獵手”,為此,文化館給獵鷹一個獨立的展廳。進門是明代宮廷畫家殷偕的巨幅《海青擊鵠圖》仿製品,依次展示馴鷹的細節過程、獵鷹狩獵的過程,並有中國大陸馴鷹人和馴鷹文化分佈情況的文字介紹。
  大廳的東面有3個展廳,從民族首飾展廳中流光溢彩的首飾,可以看出草原民族的首飾完整地融入了草原文化,首飾的造型大多為植物花形和草形,少有抽象的形狀。
  值得一看的還有燕窩造型的首飾盒。燕子被哈薩克族視為吉祥鳥,燕子進家,被視為有喜事光臨。準備搬家的哈薩克族,如果家中小燕子還沒有長大、離開燕窩,主人也不會離開。這樣的造型勾起許多哈薩克族老人諸多美好回憶。樂器木雕展區和刺繡氈燙畫展示的物件不是太多,正在加大投入。
  喀夏加爾鎮黨委副書記海拉提說,目前展示出來的僅僅是文化館的第一期工程,二期將在明年動工並開門揖客,明年將有一個龐大的氈房迎接游客,氈房的一半為室內展廳,另一半在室外。氈房內將設有聲光電設備,用現代設備展示哈薩克族文化歷史,另外,還將有家訪點及生活體驗區。  (原標題:昭蘇縣哈薩克民俗文化館印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hcq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